|
 |
|
2018. 6. 2
Genesis through Ancient Eyes and itsImplication for Contemporary Science and Christianity Dialogue
Language: English
報名: cscs@hkbu.edu.hk
|
|
|
 |
 |
|
2017. 09. 22
Christianity and the Rise of Modern Science
Language: English
For seat reservation, please send your name and contacts through email to: cscs@hkbu.edu.hk or by online registration 網上留座
|
|
|
 |
 |
|
2017. 5. 6
「天上地下沒有上帝?」
語言:粵語及英語(不設翻譯)
報名: cscs@hkbu.edu.hk
|
|
|
 |
 |
|
2017. 4. 6
「劉小楓與漢語神學的隱微書寫」
語言:國語
報名: cscs@hkbu.edu.hk
|
|
|
 |
 |
|
2016. 11. 30
「詮釋學與現象學的融合之路與其神學意義」
語言:普通話
報名: cscs@hkbu.edu.hk
|
|
|
 |
 |
|
2016. 10. 19
「科隆大教堂——"北方耶路撒城"的標誌性建築」
語言:普通話
報名: cscs@hkbu.edu.hk
|
|
|
 |
 |
|
2016.
08. 19
第三屆迦密山國際學術論壇公開講座
婚姻與家庭的更新:兩岸三地的挑戰
語言:廣東話及普通話
查詢: cscs@hkbu.edu.hk
(免費入場 無需報名)
|
|
|
 |
 |
|
2014. 04. 22
「走出三誤區,重識基督教」
語言:普通話
報名: cscs@hkbu.edu.hk
合照 |
|
|
 |
 |
|
This event has been cancelled
2014.
11. 11
Public Lecture: "Is Anything Worth Believing In?" by Prof. David Skeel
Email registration: cscs@hkbu.edu.hk
|
|
|
 |
 |
|
2014. 02. 18
“Alles Vergängliche ist nur ein Gleichnis”/
“Everything perishable is only a parable”
Entanglements within the Political Theology of Karl Barth:
A Barthian Perspective on Church-State Relationships in the PRC
|
|
|
 |
 |
|
2013.
02. 27
世界性漢學與世界性文學
顧彬教授演講:從莫言看中國當代文學的危機
語言:普通語
|
|
|
 |
 |
|
2012.
11. 6
Forum on Peace and Violence |
|
|
 |
 |
|
2006.
6. 11-12 「宗教可有可無?──宗教與公共論壇」講座系列
(Religon & Public Forum Lecture Series) |
這個系列共有三個不同主題的講座,分別有由 Prof. Max Stackhouse 主講的「宗教在多元社會的重要性」(How Religion Goes Public)、Prof. Will Storrar 主講的「教會群體在公共事務的角色」(The Role of Church Community in Public Affairs),以及由 Prof. Hans Ulrich 和 Prof. Miroslav Volf 主講的「宗教、政治與公民社會」(Religion, Politics & Civil Society)。
|
 |
|
Prof. Max Stackhouse 是基督教社會倫理與公共神學的權威,在全球化、人權、經濟倫理等課題上都有論著。他探討了宗教可以如何影響公共社會,而基督教的特別貢獻又是甚麼,他指出基督教與多元社會並不矛盾。Prof. Will Storrar 則進一步探討教會群體在這過程中可扮演的角色。 |
Prof. Hans Ulrich 是著名的德國神學家,他指出了近年在全球宗教與現代社會和政治都呈現複雜的互動關係,因此我們不得不探究宗教應對公共領域有怎樣的影響。而 Prof. Miroslav Volf 是克羅地亞人,現在於耶魯大學擔任神學教授,他在宗教與寬容等問題上的討論深受讚賞。
是次的講座共分兩日舉行,更吸引了本地不少學者參加。出席者都踴躍發問,討論氣氛熱烈。 |
|
•宗教與科學講座系列•
|
 |
|
2002.
5. 7 兩次革命:哥白尼與達爾文,以及他們把我們所帶入的世界
(Two Revolutions: Copernicus and
Darwin and the World They Led
Us Into) |
講者弗朗西斯科.阿亞拉(Francisco AYALA)教授是世界知名的生物學家,是美國科學促進會(American
Association of the Advancement
of Science,簡稱 AAAS)的前會長,並於2002年6月獲布殊總統頒發美國科學家的最高榮譽──美國科學獎(American
Medal of Sciences)。
這次講座的參加者有差不多100位。中心次連續兩次的公開講座吸引了香港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參與,反映科際對話與研究在香港備受注視。 |
|
|
 |
 |
|
2002.
4. 4 西方的科學與宗教對談
(The Dialogue between Science
and Religion in the West) |
講者伊恩.巴伯(Ian BARBOUR)教授是舉世聞名的學者,是鄧普頓宗教促進獎(Templeton
Prize for Progress in Religion)1999年的得主。
超過100人出席這次講座,參加者不少是本港各大學的學者。科學家與神學家聚首學術機構進行對話,探討彼此的研究的相互影響,在中國(包括香港)還是第一次。 |
|

|
|
2004.
10. 7-9
傑出基督徒學者講座系列(一):當代護教系列
克雷格(William Lane
Craig)可說是當今首屈一指的福音派宗教哲學家和護教學家,他有哲學和神學兩方面的博士學位,學問淵博,由數學、宇宙論到哲學和聖經批判都有深厚功力。他單人匹馬在當代復甦了宇宙起始論證,從最新的宇宙論發展推論出創造主的存在,甚至引起無神論學者的重視和回應。他到處在美國的大學校園與無神論者辯論,無論是思想的嚴謹或辭鋒的銳利,都豪不遜色。他成功地將理性與福音派信仰結合,其學術水平受學術界認可,其著作也多在主流的科學、哲學和新約研究的期刊上發表。他是我最欣賞和佩服的基督徒學者之一,我極力推薦他的講座。
關啟文 (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;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)
|
|

|
|
2004.
4. 30
在後現代世界中塑造基督徒心智 (Making of Christian
Mind in the Post-Modern World)
「麥格拉思(Alister
E. McGrath)教授是牛津威克里夫學院(Wycliffe
Hall)院長兼牛津大學歷史神學教授。他於1986年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《上帝的義》(iustitia
dei)一書,說明教義的歷史發展,這權威著作奠定了他在歷史神學的學術地位。
牛津大學在2001年授予他榮譽神學博士,表揚他在系統神學及歷史神學的傑出貢獻。在短短的15年中,他編著了近45本神學書籍,其中不少為極有份量的學術專著、參考書、及教科書。他的書籍被譯為德、荷、意、俄、日、中等多國文字。除了iustitia
dei外,主要著作有Foundations of
Dialogue in Science and Religion;
A Scientific Theology; Blackwell
Encyclopedia of Modern Christian
Thought等。譯成中文的有《基督教神學手冊》、《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》、《科學與宗教引論》、《歷史神學》、《當上帝開始說英文》等。」
──江丕盛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 宗教及哲學系
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
|
|

|
|
2004.
3. 26
論上帝的存在(The Existence of God)
李察.斯溫伯溫(Richard
Swinburne)是當代宗教哲學的泰斗,且有人稱他為二十世紀的亞奎拿。在反宗教哲學當道的日子,他不輕言放棄,反而以嚴謹的分析哲學方法,有力地維護有神論和基督教神學。他扎實的努力,為宗教哲學創出新的局面。他的有神論三部曲和哲學神學四部曲是他的代表作,論證條理分明、絲絲入扣,縱然不同意他的哲學家,也承認他的論點不容輕視,且把宗教哲學的討論提昇到新的水平。他是我在牛津念博士時的導師,我從他身上學習良多,不單佩服他的使命感、學問和思辯能力,也感到他很有典型英國知識分子的風采。他來港的機會不多,這一次的講座大家不容錯過。
關啟文,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
|
|
|